课堂教学艺术涂料,课堂教学艺术涂料有哪些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涂料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课堂教学艺术涂料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《孝经》是怎样的一本书?

所谓孝经,就是讨论教道真义的书,内容为记载孔子对弟子曾参论孝的情形。全书也只不过一千八百余字。全书十六章,自古即备受推崇,视为封建道德伦理的主体。书中内容有,开宗明义章,天子章,诸侯章,卿大夫章,士人章,庶民章等。不过,传说,孝经,是孔子自己作的或曾参和他门下弟子作的。但事实上,却是到了战国时期,由曾子学派的人们编著的,这本书虽然不包括在儒家基本文献的,五经,之内,但如同孝经纬上所说的,吾志在春秋,行在孝经,一般,它和,五经,同样受重视,历代皇帝都把它当作治国,教化的要具。而唐玄宗更是将两种版本,文孝经和古孝经,的优劣,拿来让各家学者加以议论。以今文为中心,采用古文的解释,亲自加以注释,使其广为流传,这就是被包括在十三经注疏里的御注孝经。后来曾有一些迷信的传说,就是唐玄宗受难于安禄山之乱时,一般人更认为这是他排斥古文孝经的结果。另外一种说法,就是在农民起义时,地方官只要当众宣诵,孝经,即可镇压住。虽然只是一种流言,却正显示出,孝经,被当作治乱根本所受到的尊祟!🦄🌺🌺

课堂教学艺术涂料,课堂教学艺术涂料有哪些


当前国学很热,一些国学班如雨后春笋,而国学里面孝是很重要的一课。那么古人是怎么讲孝的呢,你知道《孝经》吗?《孝经》又是一本怎么样的书,是怎么流传的呢?

据说真正的《古文孝经》孤本曾经到了日本,你信吗?

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。

《孝经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记录孔子与曾子的问答。

书中论孝说,“先王有至德要道,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“,为”德之本也。教之所由生也。”这里把孝提到治国的高度,对以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《孝经》中的文字很多引自《诗》《书》,体例也与《礼记》相似,确是曾子一系的儒家作品。《吕氏春秋》也引过,说明成书于先秦。

那《古文孝经》是怎么出现的呢?

汉朝初年的《孝经》本来是河间人颜芝所藏,由其子颜贞献出。长孙氏,博士江翁,少府后仓等人家中所传的,经文也都相同。这也就是《汉书艺文志》所载的《孝经》一篇十八章。后来鲁恭王坏孔子宅,从壁中发现了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论语》《孝经》等书,共十篇。孔安国得到这些书。汉昭帝鲁国三老献《古文孝经》,卫宏校之,即《汉书艺文志》所载《孝经古孔氏》一篇二十二章。一般的,十八章就是今文本。二十二章就是古文本。

古文与今文孝经的流传。

这两种本子都流传下来了。今文本的郑玄的注解。古文本则有孔安国传。三国时,王肃作《孔子家语后序》记述了孔安国有《孝经传》三篇,为“壁中科斗本”。南朝是,两种本子都立为国学。而孔传亡于梁乱。到隋朝,又发现了古文本,刘炫作《孝经述议》两种本子再度并立。到了唐朝,玄宗让儒生们重新审定两本经书,兼采众家之长,合成一本,就是《孝经》御注,不过,大体上用的是今文经,古文经亡佚。后来宋朝的司马光,写过《古文孝经指解》,不过他认为其文则非,也就是不承认当时流行的那本古文经。从唐朝以后,古文经一直没有得到复兴。

日本《古文孝经》的传入与版本。

一直到清雍正年间,1732年,日本太宰纯刊刻了《古文孝经》孔传,然后传入了中国收入到《知不足斋丛书》,直到此时,消失一千多年的《古文孝经》才得以重新流传。那么这是不是真正的《古文孝经》呢?后人考证,这本书确实是隋唐时期传过去的,是刘炫本,文字较宋朝的那本《古文孝经指解》可靠。另外与北京图书馆所藏的《孝经》残卷对比,刘炫的本子还是比较可信的。日本保存的古抄本,有好多的版本,其中有的还比较早且完整。

那为什么日本会有古本呢?这反映了什么呢?

本来在唐朝,唐玄宗规定,《孝经》御注颁行,古文和今文同时废止。这事影响到了日本,702年规定的学生治经必兼修《孝经》《论语》,而《孝经》用的孔传和郑注,也就是两本同时并行。到了806年,又规定以唐玄宗御注立于学宫。但同时又说,由于我们离圣朝太远,大家博学是件好事,可以两本同时采用。这样古本在日本就流传下来了。

日本考古,发现了中国唐朝的《古文孝经》,是怎么回事?

日本有一个地方叫胆泽城,1983年考古发掘出了中国的《古文孝经》,震惊了世界。那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现呢?日本学者就说,胆泽城是一个镇守府。古代各国府都要举行释奠,什么释奠呢?释奠就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。当时要轮流讲《七经》,于是,《古文孝经》就传到了这里。

日本学者就发现,出土的漆纸文书,是墨笔楷书,非常工整,共228个字,属于《古文孝经》及孔安国传,包括《士》《庶人》《孝平》《三才》四章,与其它本子相比,仅有个别的不同。

写在最后

《孝经》是一本什么书,他是我国的国粹,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精粹,一直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,是一种文化,是一种思想,是一种积淀,我们从清雍正年间的日本《古文孝经》的传入就可以看出,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,他都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,他将永远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珍宝。

《孝经》可以说是一本古代社会的行为准则。原著已佚,现在比较普及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整理的。玄宗在为《孝经》所做的序里就写了:当时的《孝经》有诸多版本,他把市面上主要的六个版本找来,大家写得一样的,留下,有些写了有些没写的,那就按需求来,能连上使语句通顺,条理更清晰的留下,可有可无的句子就都删掉。最终整理出来了他想要的孝经,还亲自手书在石板上,并在宰相李林甫的组织下,刻成了一块碑《石台孝经》,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。

《孝经》的核心思想其实并非孝顺父母,而是忠君爱国。开宗明义章第一在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······”的下一句写的是:“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”也就是说孝顺父母只是孝的基础,要做到“大孝”需要“立身”。怎么立身呢?像孔子、王阳明那样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”。然而这样的大孝,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。

所以它后面的几章写了每个阶级的人的尽孝方式:

比如天子的孝,要自己做表率,身体力行的为四海做榜样。

天子的下一个阶层是诸侯,诸侯之孝是身居高位不能骄纵、不能奢侈等等。

卿大夫不能穿不合乎礼法的衣服、也不能说不合乎礼法的话、要按先代圣明君王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,专心的为天子办事。

士要像爱自己的父亲一样爱自己的母亲,要像敬重自己的父亲一样去崇敬君主。

普通人要好好学会种地,勤俭节约、照顾好自己的父母。

也就是说这些孝的主要要求是:在什么地位就应该做好自己这个位置该做的事,守好自己这个位置该守的规矩。

从第七章到最后一章是说了这些尽孝具体该怎么做,还有举例说明。

在很长时间里,《孝经》都是古代学子的必学重点教材之一,古代统治阶级也需要这样的教材让每个人都遵守道德规范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课堂教学艺术涂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课堂教学艺术涂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相关推荐